中国的地铁设计应更人性化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地铁的建设速度也越来越快,地铁日趋成为很多人每天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但是在中国,更多的建筑师会将目光投注于大型的所谓地标性建筑,而对地铁等公共空间设计缺乏关注和重视。中国的地铁设计到底还有哪些缺失?应该彰显什么特色?成功完成北京地铁5号线、10号线出入口、站前广场等地铁项目设计的AA·都市建筑设计主持建筑师刘弘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空间体验感是至关重要的
  刘弘作为东京大学的博士和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优秀建筑师,回国后却将目光投注于不起眼的地铁出入口、站前广场和地下空间设计。这个选择让很多人费解,她却有着自己的理由。她认为做任何设计,必须要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真实的感受,在日本乘坐9年地铁的经历,让她对地铁空间体验比别的同龄建筑师有更多的自信。另外,刘弘认为地铁将来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应该更大,日益扩张的现代城市,正在以一个个地铁站为核心慢慢地缩小,而中国地铁的现状是让她不甚满意的。所以她坚信地铁空间对于她而言是一个可以驾驭而且能有所作为的领域。
  北京地铁5号线出入口和站外广场设计对于刘弘来说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2005年,北京地铁5号线出入口进行公开竞标,在这之前,北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做地铁,大家对地铁出入口到底怎么做,在外形和功能性上怎么去把控也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概念。刘弘和她的团队着力打造的北京地铁5号线无疑为千篇一律的北京地铁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她们从行为方式和瞬间印象的角度提出了“城市回廊”的设计理念,将古朴的灰色石材与现代感十足的透明玻璃结合起来,既与周围青砖灰瓦的建筑相契合,又不失自身的独特美感。
  地铁毕竟是交通建筑,不是文化建筑,所以刘弘一直强调对地铁更多的思考应该体现在实用性上。在实用性上,北京地铁5号线较北京以往的地铁也有着很大的突破,比如很好的实现了地铁和公交港湾的连接,设置了自行车、出租车和私家车的停放区域。随后,刘弘又成功取得了北京地铁10号线1期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的设计机会,并且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惊喜。北京地铁10号线1期沿途多是新城区,中关村、奥运公园、CBD(中央商务区)都在其范围内,使用这条线路的人大多是从事计算机、金融贸易、传媒等新兴产业的上班族,刘弘认为这里应该展现一种比较简洁而现代的空间,空间比较狭小,内部空间不需要装饰过多的符号性的东西。但里面设有商品小卖和自动取款机等便民设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做地铁设计,刘弘认为最重要的是细腻而真实的空间体验感。她觉得地铁的局部固然要有一些装饰得比较有特色的地方,但是地铁应该把设计和资金的主要力量放在提高舒适度上。“车站不单纯是车站,它是一个地下的活动广场,在功能性上我希望做得更加细腻。”刘弘这样表示。而这种功能性刘弘通过在地铁中设置商品自动贩卖机、休息座椅、公用电话和在卫生间里提供给婴儿换尿布的台子等人性化的考虑体现出来。在刘弘的蓝图中,硕大无朋的城市正在以一个个地铁站为核心慢慢地缩小,随着地铁的发展,它逐渐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地下城市广场。刘弘设想并努力去实现的地铁形态是能够最大程度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乘坐地铁的人在上下班的路上就能很便捷地处理很多事情,比如寄信、取钱、交税的服务空间,一些事情在地铁里面就可以解决了,不用上到地面。这样,地铁作为城市空间的意义就更大了。
  另外,刘弘表示未来的地铁应该能够让阳光和自然风进入地下。地铁是人流高度密集的人类公共活动的地方,必须享受到一定的阳光,成为街道的一个延续,而不是完全自我封闭的。它虽然在地下,在设计上尽量要有地面上的一些感觉。“一些站厅可以豁开,然后让自然风和光下来,打破地铁完全封闭的感觉,这需要和地铁周围的楼体、城市的广场进行一定的结合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刘弘这样支招。 

中国的地铁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味道
  地铁作为公共活动区域,无疑也是一座城市对外展示自己的窗口。刘弘强调不同地方的地铁应该体现不同的特色,北京的地铁也应该体现一种独特而耐人寻味的京味,这种味道需要设计师去寻找。刘弘在北京地铁10号线的设计中,成功地通过颜色的运用找到了这种味道,在设计时她采用的主题色彩是黑白灰三色。刘弘介绍她的这个想法其实是来自水墨画,中国的文人绘画主要采用的就是这些色彩。刘弘当时把灰分了深灰、中灰、浅灰等5个等级,其实就好似在中国人的墨一点点的加水,体现由浓转淡的一个变化。北京地铁10号线的整个的空间,包括墙砖、地砖、天花全都在这种色彩里。在刘弘看来,在地铁中寻找地域味道只要能找到一个突破点就可以了,把一种味道做足了就会很有感觉,这样能让这条地铁有特别的感觉,不会和别的线发生任何混合。
  在刘弘现在正在设计的北京地铁6号线中,她也巧妙地找到了属于北京的特有感觉。在该设计中,刘弘提出了砖的主题。因为老北京的建筑都是用青砖作材料,砖的历史体现了中国农业文化的历史。从以前老北京的历史照片中会发现原先北京整个城市的色调基本上都是灰蒙蒙的一片,建筑全是靠砖打造的,是一种基础材料的全面而大尺度的使用。刘弘觉得这种味和北京地铁6号线的感觉非常契合。所以在设计中,她突出墙面的砖材控制,一条线这样打出去,营造出浓厚的北京感觉。这个手法是刘弘通过在北京生活的真实体验找寻出来的一种味道,基本调子很单纯,但这种单纯而有尺度的东西往往是很打动人的。
  刘弘对于自己设计的地铁空间是充满自信的,它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不会和别的线路产生混淆。“我的自信来自这个手法是我自己呆在北京琢磨出来的,而不是借鉴任何国家的设计思路和手法。我只能相信我是在北京生北京长的一个人,我是坐在北京踏踏实实寻找这种语言,我感受到了这个东西,根据这种感觉设计出来的东西应该就是中国制造,应该是在这个土地里生长的东西,我不会刻意地找一些一定是属于北京的东西。” 

让公民参与地铁的建设
  公共空间是大家的,不应该仅仅由政府和设计师来决定。在国外,有公众听证会处理公共空间问题,中国之前太关注高楼大厦和大楼盘、大项目,我们应该关注一个城市的社区,一条完整的街道体验和社区体验,关注一个街道怎么打造,一个社区怎么形成,一个舒适的道路环境和地铁环境怎样去营造,刘弘说这应该是今后认识论上的一个方向。在采访的过程中,她一再强调公民意见对于地铁建设的重要性,刘弘指出,需要什么样的地铁空间来支撑我们的城市生活,需要什么样的功能进到地铁里,或者觉得哪些地方用起来不方便,需要全社会的思考,每个公民都是可以而且应该发言的,整个社会和使用者的呼吁及每一个公民的互动对于地铁的发展很重要。
  对于中国地铁发展的未来,刘弘是乐观的,她充满信心地表示中国的地铁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她说道:“地铁辐射的东西太多了,它虽然很小,起的作用却很大,每天影响的人很多。北京的能量来自于交通,地铁交通是非常重要的。2015年前,中国轨道交通的基本格局就会形成,这个格局同时会带动公共空间的提升、车站周边的土地开发、车站周围地下空间的连接和很大的城市问题的产生。”但是刘弘同时也表示中国地铁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中国的地铁发展和其他国家不一样,国外很多城市的地铁发展和城市发展是比较同步的,而中国是在城市已经发展后,重新发展地铁,这样中国地铁和既有城市交通出行的有效连接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中国的地铁设计现在基本上做到了安全、快捷,但在舒适性上其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舒适性影响着在北京生活的每个人。”
  刘弘,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加拿大安大略省建筑师协会会员。参与了包括日本世界都市博览会场、上海东方音乐厅国际设计竞赛(一等奖)、上海杨浦区五角场规划、日本长崎滨河公园、多伦多新国际机场等多项国际大型项目的设计工作。2005年开始带领其团队为北京地铁5号线、10号线出入口、站前广场等公共项目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