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以往的地铁站相比,北京正在规划建设的新一轮地铁线路中,明显增加了车站出入口的数量。“出入口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地铁站直达的地方更多、覆盖范围更广,不仅方便市民出行,也能集聚更多的城市功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11号线北辛安站和新首钢站的“两站一区间”一共有20余个出入口,通过地下空间慢行体系可以直接通达到周边近20个地块内,从而最大化地激发城市空间活力。良好的通达性可以提高周边地块产业价值,为新首钢的下一步开发建设提供良好投资环境。
昌平线南延一期也结合车站周边条件,增加了更多的出入口。例如上清桥站考虑乘客出站后需要穿越京藏高速或清河镇路(规划),因此该站出入口增加到了7个,无障碍垂梯也达到了3个;学院桥站位于桥区内,地面步行穿越桥区距离较远且与机动车流线交叉,为此,出入口数量增加到6个,使地铁通道兼具城市地下过街功能,减小立交桥对步行系统的阻隔,提高步行的可达性,提升桥区步行过街体验;与以往线路一体化不同,这次昌平线南延一期站点周边对于办公、商业等用地,在邻近的出入口通道都预留了远期一体化接口条件,并纳入后续街区控规及综合实施方案要求中,随着城市更新,未来地块一旦改造时,就可以实现与地铁的连通。
● 设计者说:
“昌平线南延一期一体化设计对全线车站周边用地进行了功能、交通、市政、景观、文化的梳理,优先采用一体化综合利用模式,所有附属建筑均结合周边实施条件进行了整合设计。这条线路的出入口与无障碍电梯等乘客日常使用的建筑物进行了重点设计,主题鲜明、周边融合、流线顺畅,风亭、冷却塔等非常用附属均采用低矮形式,结合景观绿化进行了消隐。”
——昌平线南延一体化设计负责人、AA国际·都市建筑设计总经理杨景涛
■ 关键词:两站一区间
隧道上建商街 地铁牵引街区蜕变
去年年底,11号线西段开通运营,为北京冬奥会提供保障。其实,这条线路的作用不止于此,未来将牵引新首钢地区的蜕变。
11号线西段中有三站位于新首钢园区,均为首批地铁微中心车站。金安桥站是汇聚地铁6号线、11号线、S1线的交通枢纽,而北辛安站到新首钢站的“两站一区间”则将成为新首钢“地下城”。
北辛安站及新首钢站分别设置在新首钢园区的国际人才社区(核心区)及城市织补创新工场区。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核心区)项目总占地面积19.71公顷,将配套高端健康管理、国际托幼、特色餐饮等国际化街区,打造类海外环境;城市织补创新工场紧邻长安街西延线,总占地面积18.14公顷,为商业及办公综合片区,将聚焦龙头科创总部,形成独具建筑特色的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根据规划方案,间距大约800米的两座车站,实现规划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市政一体化、功能一体化及景观一体化。与以往地铁站之间只设置隧道不同,这两站之间的隧道上方还有一条“地下商街”,商街两头分别与地铁站的站厅层衔接,商街上也通过地下通道与周边各地块的建筑相连。这只是“两站一区间”的“地下—地面—空中”立体慢行系统中的一部分。通过地下的“两站一区间”,带动整体地下空间慢行系统的建立;地面通过优化交通,实现小街区、密路网;空中以首钢高线公园为骨架,连通周边地块。
● 设计者说:
“‘两站一区间’充分利用周边地块具备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的先天优势,以新首钢北区城市设计为基础,将北辛安站及新首钢站地下空间连通在一起,将地铁对周边地块的带动影响最大化。未来到此工作、游玩的乘客,下了地铁后不用出到地面承受日晒雨淋、风霜寒冻,而是可以选择通过舒适的地下商街到达自己想去的目的地。平时,也可以到商街进行购物、就餐,提升整体的生活品质,也激活了周边更多的建筑空间。项目还利用宽敞的天窗和下沉广场将自然光和自然风引入地下,打造舒适的地下城市空间。”
——项目设计负责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吴晨工作室设计师段昌莉
22号线东大桥站一体化效果图 22号线马坊站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