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轨道上的城市”


地铁隧道上方建“地下商街”、车站留空间填补便民短板、新线与周边一体化规划建设……“轨道引领城市发展”成为现实。

新一轮轨道交通规划强化“站城融合”

  23年前,回龙观、天通苑等北部组团正逢大规模开发建设,“走远路”的地铁13号线启动建设,支撑城市向北拓展;23年后,13号线正进行改造提升,沿线的回龙观东站、新龙泽站将变身微中心,集中布局商业产业及公服设施,集成功能、资源和服务,搭建创新活力集散地。
  这正是北京轨道交通从“轨道跟着城市走”向“城市跟着轨道走”的深刻转变。北京新一轮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中,将注重通过轨道交通建设引导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以及轨道与城市功能的“站城融合”,实现轨道引领城市发展,努力建设“轨道上的北京城”。
昌平线南延学清路站一体化效果图   
                          昌平线南延学清路站一体化效果图                          11号线西段新首钢“两站一区间”一体化效果图        

■ 关键词:微中心
聚集商业产业 引导周边城市功能

  今年年底,昌平线南延一期有望全线开通运营。其中,学清路站是一座“微中心”。
  如何让学清路站能真正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与普通车站相比,学清路站利用车站北侧区间上方的剩余空间,增加了4000多平方米的地铁配套空间,可以布局一些轻商业的业态。
  学清路站北侧紧邻一处学院路科技园的产业用地,二者把握建设节奏,实现了同步的“一体化设计”。“这样打破一道墙、一条沟的壁垒阻隔,将轨道交通与城市其他服务配套紧密结合,调节、激活周边用地功能,双方共享配套空间。”杨景涛介绍,车站主体及向北延伸出的地铁配套服务空间,将地铁站与微中心区域内的4个地块直接相连,让轨道交通与微中心开发区域内教育科研、商业服务、公共绿地、居住等用地功能实现直接连通;乘客通往这些地块的路上,不再只是单调、压抑的狭窄通道,而是“全天候”连通、共用的地下城市通廊,路上不仅有开放的店铺,还有下沉广场,如同城市庭院,让人流在地下行进过程中,也能不时地感受到天空和阳光,提高地下空间的舒适度和品质。

● 设计者说:

  “形象地说,轨道微中心不单是交通功能,地铁站不再只是地铁站,而是聚集商业、产业等更多城市功能,成为周边市民都愿意去的活力中心,实现‘站城融合’。过去地铁与周边建筑的‘一体化’更多是出入口的‘一体化’,出入口连通周边建筑,轨道交通往往较为被动;而现在的一体化则更强调一体化设计、施工,甚至是一体化运营,布局地铁站可以引导周边的城市功能,也可以因此调整周边规划方案。”
  ——昌平线南延一体化设计负责人、AA国际·都市建筑设计总经理杨景涛

■ 关键词:车站出入口
规划增加数量 更多直达更广覆盖

  与以往的地铁站相比,北京正在规划建设的新一轮地铁线路中,明显增加了车站出入口的数量。“出入口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地铁站直达的地方更多、覆盖范围更广,不仅方便市民出行,也能集聚更多的城市功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11号线北辛安站和新首钢站的“两站一区间”一共有20余个出入口,通过地下空间慢行体系可以直接通达到周边近20个地块内,从而最大化地激发城市空间活力。良好的通达性可以提高周边地块产业价值,为新首钢的下一步开发建设提供良好投资环境。
  昌平线南延一期也结合车站周边条件,增加了更多的出入口。例如上清桥站考虑乘客出站后需要穿越京藏高速或清河镇路(规划),因此该站出入口增加到了7个,无障碍垂梯也达到了3个;学院桥站位于桥区内,地面步行穿越桥区距离较远且与机动车流线交叉,为此,出入口数量增加到6个,使地铁通道兼具城市地下过街功能,减小立交桥对步行系统的阻隔,提高步行的可达性,提升桥区步行过街体验;与以往线路一体化不同,这次昌平线南延一期站点周边对于办公、商业等用地,在邻近的出入口通道都预留了远期一体化接口条件,并纳入后续街区控规及综合实施方案要求中,随着城市更新,未来地块一旦改造时,就可以实现与地铁的连通。

● 设计者说:

  “昌平线南延一期一体化设计对全线车站周边用地进行了功能、交通、市政、景观、文化的梳理,优先采用一体化综合利用模式,所有附属建筑均结合周边实施条件进行了整合设计。这条线路的出入口与无障碍电梯等乘客日常使用的建筑物进行了重点设计,主题鲜明、周边融合、流线顺畅,风亭、冷却塔等非常用附属均采用低矮形式,结合景观绿化进行了消隐。”
  ——昌平线南延一体化设计负责人、AA国际·都市建筑设计总经理杨景涛

■ 关键词:两站一区间
隧道上建商街 地铁牵引街区蜕变

  去年年底,11号线西段开通运营,为北京冬奥会提供保障。其实,这条线路的作用不止于此,未来将牵引新首钢地区的蜕变。
  11号线西段中有三站位于新首钢园区,均为首批地铁微中心车站。金安桥站是汇聚地铁6号线、11号线、S1线的交通枢纽,而北辛安站到新首钢站的“两站一区间”则将成为新首钢“地下城”。
  北辛安站及新首钢站分别设置在新首钢园区的国际人才社区(核心区)及城市织补创新工场区。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核心区)项目总占地面积19.71公顷,将配套高端健康管理、国际托幼、特色餐饮等国际化街区,打造类海外环境;城市织补创新工场紧邻长安街西延线,总占地面积18.14公顷,为商业及办公综合片区,将聚焦龙头科创总部,形成独具建筑特色的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根据规划方案,间距大约800米的两座车站,实现规划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市政一体化、功能一体化及景观一体化。与以往地铁站之间只设置隧道不同,这两站之间的隧道上方还有一条“地下商街”,商街两头分别与地铁站的站厅层衔接,商街上也通过地下通道与周边各地块的建筑相连。这只是“两站一区间”的“地下—地面—空中”立体慢行系统中的一部分。通过地下的“两站一区间”,带动整体地下空间慢行系统的建立;地面通过优化交通,实现小街区、密路网;空中以首钢高线公园为骨架,连通周边地块。

● 设计者说:

  “‘两站一区间’充分利用周边地块具备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的先天优势,以新首钢北区城市设计为基础,将北辛安站及新首钢站地下空间连通在一起,将地铁对周边地块的带动影响最大化。未来到此工作、游玩的乘客,下了地铁后不用出到地面承受日晒雨淋、风霜寒冻,而是可以选择通过舒适的地下商街到达自己想去的目的地。平时,也可以到商街进行购物、就餐,提升整体的生活品质,也激活了周边更多的建筑空间。项目还利用宽敞的天窗和下沉广场将自然光和自然风引入地下,打造舒适的地下城市空间。”
  ——项目设计负责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吴晨工作室设计师段昌莉


 
                  22号线东大桥站一体化效果图                                                                                               22号线马坊站效果图

■ 关键词:站城融合
打造活力中心 车站填补便民短板

  目光再投向北京城东部。正在建设的22号线(平谷线)一路串联CBD、副中心站枢纽、行政办公区、马坊物流基地等产业、办公组团和定福庄、燕郊、平谷新城等居住组团。

  根据规划,22号线上,平谷站、马昌营站、马坊站、永顺站、东大桥站已初步确定为轨道微中心。未来,沿线各区政府将围绕这些站点打造交通便捷、功能复合的高品质城市活力中心,推动实现“轨道上的职住平衡”。
  其中,东大桥站将成为四线换乘的地铁站,地面将结合周边绿化条件,将车站出入口融入“绿色”,打造一体化景观;其余四个车站按照“站城融合”的发展理念,逐站研究出入口设置、交通接驳需求,梳理便民服务设施布局,推进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融合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地铁站也可以填补周边区域便民短板。其中,在22号线的运河商务区站、平谷站分别集中设置约5000平方米便民服务设施空间。此外,线路河北段及平谷段将考虑在5个站点设置P+R停车场,提升交通接驳服务水平。

● 规划者说:

  “22号线将进一步引导本市东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也更好地实现站点一体化开发集聚城市功能。一些明挖地铁站建设中往往会先开挖车站两端配线上方空间、再回填,而现在则会结合工程条件利用这部分空间,用做便民设施。”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

■ 关键词:四网融合
让交通更便捷 轨道全网资源共享

  22号线途经的城市副中心站,一座超级枢纽正在拔地而起:地下建筑规模约128万平方米,地上规划建筑规模约139万平方米。除了交通功能外,还将释放大量的产业空间,成为站城一体、产城融合的北京新门户。
  这座车站将实现“四网融合”:除了6号线、在建的平谷线、即将建设的M101线等地铁线外,还有京唐城际铁路等铁路线路。
  北京最大的综合客运枢纽站丰台站也将打造成“四网融合”样板,形成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区域快线、地铁普线以及地铁快线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方式,汇聚京广客专等高速铁路、丰沙铁路等普速铁路、市郊京原线等区域快线、10号线等地铁普线以及地铁快线R6线。到2025年,丰台站地区综合交通干路网将基本成型,南北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并高效运转。到2035年,形成站城融合发展的城南活力中心,首都发展的新极点。
  “四网融合”将实现轨道交通同台换乘、垂直换乘,进一步提升接驳换乘的便捷性和舒适性。比如,副中心站枢纽内地铁换乘格外方便,最近的换乘距离只有50米,换乘稍远的通道,也会设置水平代步电梯。
  此外,本市也正在加快编制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实施市域(郊)铁路建设行动计划,下一步将积极推进11号线二期、19号线二期、城市副中心线整体提升、东北环线整体提升等项目建设;在新一轮规划建设过程中,也计划围绕重点线路进一步强化新建线路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实现“轨道引领城市发展”理念落地。

● 规划者说:

  “北京正在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实现轨道交通全网资源共享,高质量、网络化运营。通过优化改造既有网络,科学分配铁路运行时刻资源,推进部分铁路线路承担城市内通勤服务功能;充分利用既有铁路资源,合理规划新建线路,加快构建‘一干多支’的市郊铁路主骨架;继续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同步推进新线建设与既有线网优化提升,提高总体运输效能。”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
本文转自:

北京晚报 | 2022年08月16日 12.13大城之变  

记者 曹政 采访对象供图 吴薇 制图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2/20220816/20220816_m.html?v=1660707103473#page11
北京日报 | 2022年08月17日 5 北京新闻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2/20220817/20220817_m.html#pag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