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弘访谈-设计过程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 
| 再读丹下健三 | 《建筑创作》 2012.03 | 
| 图像空间的营造——地铁车站空间设计手法初探 | 《建筑创作》 2011.10 | 
| “都市前沿”——北京地铁10号线地下公共空间室内概念设计综述 | 《铁道标准设计》 2008.12 | 
| 刘弘访谈——传统无处不在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10 | 
| 北京地铁10号线地下公共空间及出入口设计 | 《世界建筑》 2008.08 | 
| 都市回廊:北京地铁5号线出入口设计 | 《建筑创作》 2008.06 | 
| 地铁5号线站前广场使用后的问题及思考 | 《北京规划建设》 2008.05 | 
| 北京地铁五号线出入口及站外广场设计 | 《北京规划建设》 2008.03 | 
| 世界博览会与瞬间都市 | 《城市建筑》 2006.02 | 
| 互动的场景 | 《建筑创作》 2005.11 | 
| 世界博览会与信息空间的出现 | 《世界建筑》 2004.12 | 
| 写在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二期(暨总部基地)规划设计一年之后 | 《建筑学报》 2004 08 | 
| 思考的痕迹 | 《香港建筑与环境》 2004 | 
| 走向科技园新风景 | 《香港建筑与环境》 2003 | 
| [TRANS MORDEN FILE] | 《日本建设新闻出版社》 1997 | 
| 从机械空间到信息空间 | 《建筑学报》 1996.03 | 
| 万国博览会与未来空间 | 《建筑学报》 1995.04 | 
| 日本人的空间感觉 | 《日本建筑学会论坛》 1994 | 
| “丸”的构造——关于日本空间特质的研究 | 《日本建筑学会论文》 1993 | 
| 时代的“风”——有感于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 | 《建筑学报》 1993.04 | 
| 情景的构筑——记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的建筑手法 | 《世界建筑导报》 1993.02 |